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职场老人作为 Thoughtworks 新人的感受

Wilson Gao Thoughtworkers空间站 2022-11-18



转眼之间来公司已经六个月了,由于疫情的影响,真正和thoughtworkers面对面聊天的机会仅有两次,而且也是相对小范围的互动,更多的时候还是线上的交流。不过这并没有阻碍我去认识了解我们的thoughtworkers,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有才华的 thoughtworkers在各方面展示的能力,但是对我冲击最大的还是Thoughtworks有别于其他公司的文化。

 

话说我在职场奋斗也超过20年了,前后经历的公司也有不少,从start-up到global企业,行业也几乎涉及金融,保险,零售,医疗,政府,能源,电信,咨询,互联网等各个领域,但是在这短短六个月内,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Thoughtworks与其他企业文化的不同之处,而且有些是我之前没有经历过的,这也引发了我写这篇blog的冲动,希望能够把我的感受分享出来,也希望同事们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属于Thoughtworks的文化。


感受一:读书文化

 

我有个习惯,一般在入职一家新公司之前,我希望能够尽快熟悉相关的业务,因此我会和我的boss提前沟通,看是否有什么材料我可以在入职前进行阅读、熟悉,以便于入职后能够尽快融入到角色中。在之前的公司,一般我的boss都很乐于发给我一些材料,然而当我和我们在Thoughtworks的U head提及此事的时候,他给我的回复是:“先看看书吧,业务方面不着急,来了再熟悉,读读书可以帮助你了解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依据等。” 说实话,我当时有些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公司会建议我先读书。平时我会读一些消遣类的小说,或是和行业有关的一些文章,说到阅读行业书籍,近几年确实有些懈怠了。不过既然老板要求了,咱要坚定地执行呀!于是按照他的建议,在一个月内,我快速读完了Continous Delivery, Agile IT Organization Design, Accele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Game Plan 以及《咨询的奥秘》。当然时间有限,我无法做到精读,不过至少对书中想要阐述的观点,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其中有很多在过往的工作中也有过相应的实践,因此这也是对过往的经历的一个很好的回顾、总结以及寻求改进的过程。

 

虽然完成了第一个“小目标”,但是我还是带着疑问进入了公司,到底Thoughtworks内部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呢?不读书会怎么样?我想通过这半年的工作以及和thoughtworkers的接触,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在Thoughtworks,读书仅仅是开始。很多小伙伴不仅读书,还会参与到各种写作当中,例如写博客,写文章,写书,仅Thoughtworks自己出版的书籍就有100多本,而且很多小伙伴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引经据典,不仅有理论,还有相应的实践加以辅证,这确实给了我相当大的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与其他公司的不同。这对我这个职场老人可以说是打了一剂警醒针,也让我对过去有了一定的反思,我需要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去作出改变,适应Thoughtworks的文化,并将之转化为动力。现在我的书架上和kindle中已经建立起了pipeline,读书也重新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感受二:分享文化

 

谈到知识分享,其实一般大部分公司都会有相应的流程和方法来鼓励大家分享知识,互相学习。但是Thoughtworks的最大不同是我们很多的分享范围是基于整个公司的,这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之前的公司,一般来讲分享更多是在所在部门内部,如果你发了封邮件来给全公司分享一件事情,通常大家会问“你是不是发错了?”,而抄送全公司的邮件通常会来自CEO、人事,财务或法务。从来到Thoughtworks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不断看到了“to-china”的各种分享,其中还不乏有针对一些话题的讨论,甚至争论和辩论。说实话,开始的时候还真有些不太适应,甚至有些质疑:“这样真的好吗?” 但是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影响力是我们存在的目的,也是我们不论是从个人到公司所不断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扩大影响力呢?这种大范围的分享就是一种扩大影响力的体现。尤其是对个人来讲,你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那首先你就需要让大家认识你,了解你,而这种分享就是一种直接快速的方式。在很多公司,也许落实在书面上的争论会认为有悖于公司文化,更何况去直接和一些大佬们去怼,而在我们这里,作为咨询公司,争论其实是被鼓励的,因为有争论才会有关注,进而才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然后产生一些idea (当然健康的争论是必要的,对事不对人)。因此我也逐渐适应了这种“to-china”的分享,并且时不时的也有了一些motivation来参与到其中,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到的东西。慢慢地我也发现之前的经验真的不算什么,在Thoughtworks,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真是验证了“学无止境”!

 

感受三:结对文化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 是Thoughtworks 软件开发最佳实践中的其中一个,也是从我们多年在敏捷开发交付项目中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虽然这个实践在业界是有争议的,但是在我们内部是作为我们默认的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特有的价值。但是我发现,这种结对工作的理念并不仅仅存在于编程当中,在Thoughtworks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会有所体现。例如,在新人入职的过程中,你会有对应的小伙伴帮助你顺利地融入工作;在通过试用期后,你会有相应的导师;在测试过程中,你可能会需要和Dev/BA结对;在产品设计中,两个UX会一块进行结对设计;在管理方面,不管是开发或改进一个流程,还是管理一个项目,你会经常看到相关的负责人是以结对的形式出现的,总之一句话“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这是Thoughtworks特有的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好好使用的,因为有时候它可以帮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感受四:反馈文化


和分享类似,反馈在很多公司都会存在,但是大多数的反馈会是在年中和年底的绩效评估中发生,而且一般都是基于流程的被动发生的。但是在Thoughtworks,我的感受是这种反馈是持续性的,而且大家会主动地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反馈,或者大家也会主动地给别人反馈。我记得在我的新人入职培训中,就有专门的一个课程来讲如何接受和给予反馈,这也是我头一次经历过的把反馈单独作为培训内容的。虽然我们也有绩效评估,职级评估之类的流程,但是我们的反馈更多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非流于形式用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做一个比喻,很多公司的反馈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tree structure)一样,通常会根据他们的组织结构来自上而下的反馈,而Thoughtworks的反馈更像图形结构(graph structure),上下左右都可以接受或者给予反馈。这和我们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有关,也和我们倡导的多方位的立体化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写在最后

 

在Thoughtworks久经沙场的大佬们可能觉得上面提到的这些不算什么,就是工作当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但是这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也体现出了为什么我说这已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因为文化这个东西从来不是刻意或者被迫而产生的,而是大家日常工作中的DNA,如果你不适应,那就需要慢慢适应,但是如果你不认同,那可能就是另外的问题了。总之,对于我个人来讲,半年的时间足以让我感受到了Thoughtworks的文化的不同,我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文化,下一步则是需要更好地融入到其中,产生影响力并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从同事们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Wilson Gao - Delivery Principle of Thoughtwork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